圖為 庫爾勒市孔雀河microSD建設橋舊貌(拍攝於1992年)。

  圖為 8月7日,記者拍攝到的庫爾勒市孔雀燒烤河建設橋景觀,建設橋所在的石化大道兩旁高樓矗立。
  天山網訊(記者劉陽 通訊員李漢朝攝影報道)1997年4月10日,《巴音郭楞報》封面新聞《再看“華夏第一州”》奪人眼球,報紙中的圖片還是黑白色,拍攝地點是現庫爾勒市孔雀河建設橋(以下簡稱建設橋),沿著石化大道看去新竹買房子,有幾棟高層矗立在照片背景中,馬路上的轎車不多,路旁綠樹成蔭,這就是1997年的庫爾勒市街景一角。
  那篇新聞的開頭寫道:三年前,我國著名記microSD者艾豐和《人民日報》記者祝謙寫了一篇《放眼華夏第一州》的報道,一石擊起千層浪,使國內外眾多人為之一嘆,中國大西北還有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這麼一塊廣袤神奇的寶地……
  8月7日,記者來到固態硬碟當年拍攝照片的地點,拍下瞭如今的建設橋和石化大道的街景,兩張照片的對比見證了巴州這些年的變化。
  老人感嘆巴州變化巨大
  提及建設橋,巴州人都會想到孔雀河∽雀河風景旅游帶全長約10公里,目前規劃有四個公園(植物園、孔雀公園、青少年公園、民族風情園),五座橋梁(獅子橋、梨香橋、建設橋、葵花橋、建國橋),七處景點(釣魚園、梨香園、景觀臺、風帆廣場、百花園、孔雀廣場、團結花園),孔雀河風景旅游帶已成為梨城人民休閑納涼的好去處。
  建設橋的兩岸為主要的經濟區和居民區,目前,建設橋北岸的薩依巴格路為六車道,路幅寬度約為42米,南岸的石化大道為八車道,路幅寬度約為63米。
  今年70歲的庫爾勒市民石珍菊住在石化路,但她偶爾會和朋友一起去孔雀河散步,走一走建設橋,因為這是她年輕時常去的地方。當記者將1997年的那張黑白照片拿給石珍菊看時,她滿懷回味:“當時這座橋還不叫建設橋,大家都管它叫孔雀河橋,那時候我住在市區,常到孔雀河散步,因為這裡是梨城的標誌。”石珍菊說,當時這座橋沒有現在寬,馬路也窄,雖然兩旁綠樹成蔭,但遠遠比不上現在美觀。
  “我在庫爾勒生活了50年,對這裡的橋梁數量不斷增加、馬路越來越寬、樓房越來越多、城市越來越綠都感到很高興,能生活在這裡真是很幸福。”石珍菊的鄰居王女士說。
  上世紀50年代,巴州和庫爾勒專區在各城鎮新建木橋8座,加固維修老橋1座;1960年,輪台縣城東的克孜勒溝紅橋是巴州的第一座鋼筋混凝土大橋,橋長62.5米,寬8米。1976年以前,全州城鎮新建永久性橋梁4座,面積553平方米;同時,庫爾勒縣城鎮葵花橋建成。後來,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,城鎮建設速度加快,到了1990年,全州城鎮主次幹道65條、巷道53條,道路總長202公里,道路總面積290萬平方米;全州城鎮橋梁57座,其中永久性橋梁55座,傳統的木質橋已基本為鋼筋水泥結構的永久性橋梁所取代。2007年,全州城鎮橋梁共有53座,庫爾勒孔雀河大橋、建設橋等建成通車。
  石珍菊說,上世紀90年代,她老家的親戚曾來庫爾勒游玩,短短數日就走了。等2012年再來時,她的親戚一待就是兩個月,對巴州的巨大變化連連稱贊。
  記者電話採訪了石珍菊老家的親戚趙先生,他說:“上世紀90年代,我第一次來庫爾勒,它給我的印象只是乾凈衛生、人口不多的一座小城;2012年再來時,變化太大了,希望我還能再活10年,等再來庫爾勒,可能又會給我驚喜。”
  人民廣場上的“照片愛情”
  1994年以後,庫爾勒市提出了以城市規劃先行,以道路建設為骨架,以城市綠化、美化、凈化、給排水、集中供熱為重點,遵循先規劃、後建設、先地下、後地上、先修路、後修房的原則,堅持高起點、高標準、高質量的指導方針,大規模進行了道路改擴建工程,投資1.9億元重新改造和新建了15條總長20多公里的主要城市道路,全面配套完成了各類管網綜合工程,完成了自來水改擴建、中心廣場綠化、新城區排水工程等重點工程項默新建成一批公廁、候車亭、高桿燈、雕塑和文化娛樂設施,使城市面貌發生了巨大變化。
  庫爾勒市以爭創“三城”為精神文明建設總載體,總攬精神文明建設的各項活動,不斷推出階段性、行業性、區域性等形式多樣、規模不一的各種活動,作為分支載體,建立一體化的組織領導系統,形成總體化工作格局,在基層戰略上,以“人、家、樓、片”為切入點,以單位作為綜合考評主體,實行文明板塊戰略,既能調動多方面的積極性,又使各系統、單位之間的工作融為一體,在全社會形成了橫向到邊、縱向到底,多層次的群眾創建格局。
  1996年,庫爾勒市民劉洋大學畢業後,看中了庫爾勒市發展的前景,沒有選擇留在內地。“我學的是建築專業,上世紀90年代,庫爾勒市城市建設發展迅速,我相信回到自己的家鄉能有大發展,事實證明,我的選擇是對的。”
  1997年,庫爾勒市民許彬在人民廣場上收穫了她的愛情。“牛年過年期間,人民廣場上組織了各類燈展、文藝活動等。當我們全家人準備找攝影師拍全家福時,他出現在了我的眼前。個頭不高,身材偏瘦,臉上時刻掛滿著笑容,我特別喜歡他說話的聲音。後來瞭解到,他業餘時間在廣場兼職當街頭照相師。”
  許彬的丈夫張先生說:“那時候,我特別喜歡給別人拍照,看到大家在照片里滿臉的笑容,我也感到很幸福。”讓張先生意外的,正是拍照片讓他結識了許彬。
  “我和她交往不到1年就結婚了,婚後,我們時常去廣場,她遛彎、我拍照。進入21世紀,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,手機、相機進入了多數人家庭,像我們這樣的攝影師也就逐漸消失在街頭了,不過,能用照片見證庫爾勒市翻天覆地的變化,我滿懷欣喜。”張先生說。
  相關鏈接
  城鎮建設大事記
  1959年,焉耆火電廠、庫爾勒火電廠、且末柴油機發電站相繼建成投產,三城鎮結束了煤油燈照明的歷史。
  1960年,輪台縣城東改建的克孜勒溝紅橋,是當時巴州第一座鋼筋混凝土大橋。
  1972年開始,庫爾勒城區住宅建築由土木結構平房向磚木、磚混結構雙層住宅轉化。
  1978年,和靜縣城鎮開始建設鍋爐番為生產和辦公場所供熱。
  1981年,巴州農村建藩始走“國家財政拿一點、鄉鎮企業集一點、社員群眾義務勞動貢獻一點”的新路子,解決建房資金困難的問題。
  1984年,撤銷庫爾勒縣建制併入庫爾勒市,並對老城區(中心區)、新市區(火車東站區)、西站區和塔什店4個區規劃建設。
  1985年,庫爾勒市首次將路燈開關由分路設置改為集中控制,改裝100盞路燈為高壓鈉燈。
  1985年,庫爾勒市人民廣場首次建設1座水沖式公共廁所。
  1987年開始,巴州對各縣市城鎮房地產進行登記,頒發《公房產權證》、《私房產權證》、《國有土地使用證》,當年庫爾勒市試點發證1846件。
  1990年,樓高11層的庫爾勒玫瑰大酒店是當時全州樓層最高的建築。
  1990年,全州共有城鎮橋梁57座,傳統的木質橋已基本為鋼筋水泥結構的永久性橋梁所取代。
  1990年,焉耆縣、輪台縣、和靜縣城鎮有501戶居民開始使用石油液化氣,全州液化氣年消耗量1437噸。
  1994年,全州抗震加固工作全年完成加固工程37個,面積53152.83平方米,全州八縣一市抗震防災規劃全部完成。
  1996年,庫爾勒市安居工程建設以來,已規劃安居住宅小區7處,住宅建設面積81萬平方米,容納1.18萬戶。
  1997年,堪稱庫爾勒精品第一路的庫爾勒市建設路改擴建工程正式開工建設。
  1998年,金三角商貿中心投資一億六千萬開始建設。
  2004年2月,庫爾勒市被國家建設部授予“中國人居環境範例獎”。
  2006年4月,庫爾勒市被國家建設部授予“國家園林城市”。
  2010年,自治區黨委書記張春賢第一次蒞臨巴州考察工作,指出“要把庫爾勒市建成新疆重要的現代化區域中心城市”。
  2011年12月,庫爾勒市蟬聯全國文明城市,這也是西北唯一一個蟬聯文明城市的城市。
  2012年,庫爾勒市規劃建設了將孔雀河、杜鵑河、白鷺河三條河流橫向連接起來的“三河貫通”工程。
  2013年,中共庫爾勒市七屆五次全委(擴大)會議決定將庫爾勒市建設成現代化區域中心城市的馬力升至最大,吹響了庫爾勒市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衝鋒號。  (原標題:橋梁變遷見證巴州巨變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ss76ssijkz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